最新刊期

    2023 3

      叙事医学

    • 王睿琼,杨秋莉,王子旭,杜渐,韩佳桐,赵晶晶,杨茜,郭琦,王昊
      2023, 30(3): 1-5.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01
      摘要:叙事医学于2001年兴起于美国,是新兴的医学人文实践方式,通过阅读和写作,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医学人文的共情与反思。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作为《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疏五过论》《征四失论》指出了医者可能会犯的五种过错和四种过失,除了有很多深刻的医理之外,还有丰富的人文反思。研究者从对病因反思角度,分析了两文中对问社会生活变化及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的反思、对问情绪的反思、对问饮食居处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对问个性体质的反思。从对医者自身的反思角度,分析了对医理掌握不精的反思,对从医态度不够专注的反思,对医者轻率、自大、贪婪等心理的反思。两文充满了对医道的反思,具有叙事医学主体间性、重视共情及反思性的特点,对叙事医学的在地化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疏五过论;征四失论;叙事医学   
      95
      |
      8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6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临床研究

    • 王艺颖,刘建平,曹卉娟
      2023, 30(3): 6-11.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02
      摘要:目的探讨50名国内针灸科医生对罐斑颜色影响因素及罐斑与疗效之间关系的见解和态度。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参加《中医针灸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60名临床针灸医生。采用含有6个主题12个具体问题的调查表,了解被访者对罐斑颜色影响因素及意义的态度和认识。结果53名被访者签署知情同意并填写了问卷,其中3名被访者因关键信息缺失而被排除。共分析有效问卷50份。被调查者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50%,其中副主任医师占36%。根据总体率95%可信区间计算,超过50%的医生认为罐内负压、留罐时间、被施罐者的健康状态、中医体质、中医证型这些因素与罐斑颜色有关。另外,罐斑颜色的深浅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尤其是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罐斑颜色可能还与拔罐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关系,5名被访者在开放性问题中提到罐斑颜色会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和疾病好转而变浅。这些观点在不同职称、年龄等亚组分析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个因素可能是罐斑颜色的重要影响因素,罐斑颜色不仅可能体现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能与临床疗效有重要的联系。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来还需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探讨罐斑颜色与疗效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针灸科医生;罐斑;调查研究;临床意义   
      90
      |
      4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7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郭佳易,贺丰杰,陈梅,白俊,王海静,李楠
      2023, 30(3): 12-20.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03
      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反复着床失败(RIF)的潜在治疗靶点、生物过程及相关通路,预测作用于关键基因的治疗中药。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RIF子宫内膜组织微阵列数据集,用R软件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了解DEGs的功能和富集途径,并鉴定关键基因。最后利用Coremine Medical 分析得出作用于RIF关键基因的中药。结果共筛选出差异基因250个,这些DEGs参与调节有机环状化合物生物合成、氮化合物代谢过程的正调控、细胞代谢过程的正调控、细胞活化、生物黏附、白细胞活化等生物学过程,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Apelin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存在关联。筛选关键基因PTGS2、AGT、VCAM1、C3、FGB、RBP4、IGFBP1、PLA2G10、 MUC1、GJA1、ACTA2、LPAR3、ABCG1、HABP2、CYP26A1、FETUB、GPX3、PTGS1、PLA2G2A、NR4A2,作用于关键基因的中药有人参、肉苁蓉、黄芪、山药、沙苑子、菟丝子、丹参、 三七等。结论通过筛选RIF关键基因,预测潜在的治疗中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策略和方向。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反复着床失败;关键基因;治疗中药   
      53
      |
      3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7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徐大钊,胡妮娟,李佳,胡叶,李春华
      2023, 30(3): 21-26.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04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改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将84例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伴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治疗组采取针刺联合常规营养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治疗,分析治疗6周前后主观整体评估量表评分、摄食改善率、体质量指数、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变化,观察针刺改善营养不良的疗效。结果经治疗6周后,2组主观整体评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摄食改善率、体质量指数、前白蛋白、白蛋白均有升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营养不良。  
      关键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营养不良;针刺治疗   
      47
      |
      2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7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戴宁,李峰
      2023, 30(3): 27-30.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05
      摘要:中医体质学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体质可调论”是中医体质学的三大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从研究对象的选择、体质调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结局指标选择、研究类型选择四个方面,阐述评价中医体质调护方案效果的相关临床研究设计应注意的要点,以期为客观、科学、全面地评价中医体质调护方案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提供参考,促进中医体质学向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循证医学;调护方案;临床研究   
      50
      |
      6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6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理论探讨

    • 云小雯,吴凤芝,徐一菲,王若冲,张翼飞,刘澜月,阮开霞,马捷
      2023, 30(3): 31-36,42.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06
      摘要:近年来,西医学对于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研究不断深入,多个研究提示调节胃肠可以治疗与脑相关的疾病。中医脑与肠胃系统通过经络连接,病理生理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深入,肝郁脾虚成为失眠的重要证候,中医中的“肝”“脾”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与肠道菌群-肠-脑轴及其3条通路相对应。本文从中医理论、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肝郁脾虚所致的失眠与肠道菌群-肠-脑轴关系密切,其生物学机制可能为“肠道菌群-肠-脑轴”紊乱。  
      关键词:失眠;肠道菌群-肠-脑轴;肝郁脾虚证   
      97
      |
      9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7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袁少英
      2023, 30(3): 37-42.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07
      摘要:以王琦教授“三辨”诊疗模式为基础,对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的诊疗辨病为先,再以辨体为主导,结合辨证,总结出精索静脉曲张的根本病因为瘀血内阻,而精索静脉曲张导致不育症的主要病机为瘀热伤阴、肾精亏损;从而揭示不同体质患者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的病机及证候的差异,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以血瘀质为多,其他体质类型常见为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对于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瘀血内阻为主要的证候,常见合并的证候有肝肾阴虚证、肾阳亏虚证、精室湿热证、气血两虚证、肝郁气滞证。基于王琦教授主病主方思想的精髓制定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的治疗方案,以活血泄热、化瘀通络、养阴生精为治法,自拟丹红通精方为主方,遵循“四维”运用模式在本病的临床诊疗中灵活应用,对各种合并的证候施予相应的治法与方药。从体质、疾病、证候不同层面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疾病的本质以及发病规律和病变特点,灵活进行遣药组方,为本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解思路及更切合疾病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三辨”诊疗模式;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主病主方”思想;“四维”运用模式;诊疗方案   
      50
      |
      13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7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王立强,杨杰,王晓楠,杜启明,徐皓,曹柏龙,周静鑫
      2023, 30(3): 43-46.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08
      摘要:痛风是一类由饮酒、高嘌呤饮食、突然受凉和剧烈运动等因素诱发局部关节炎症反应及组织破坏的代谢性风湿病。痛风属于中医“痛风病”范畴,以“脾病而四肢不用”为发病根本,是因多食肥甘膏粱酒酪之品,起居无常,劳作无度,脾胃受损,湿热、痰火、浊瘀流注脉络,或形气虚涉冷受湿遇凉,风寒湿邪客于经络血脉,致脉道不利,留滞于关节,引起四肢骨节走注疼痛。故以调和脾胃为根本,运用中药及针刺五输穴分经随证辨治使肢节诸痛得解。  
      关键词:痛风急性发作;脾胃;五输穴;中药   
      46
      |
      3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8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徐甜,马重阳,邵奇,吉静,厉赢,程发峰,王庆国,王雪茜
      2023, 30(3): 47-50.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09
      摘要:药对是组成方剂的最小固定配伍形式,具有协同增效,减少毒性和不良反应的效果。黄芩-栀子是清热泻火解毒的代表性药对,临床应用广泛。黄芩与栀子单独运用均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二者配伍使用,具有泻火宁心、清热泻肺、解毒护脑的功效,能够多途径泻火散热,清彻上焦火热。本文系统梳理历代文献中关于黄芩与栀子配伍运用治疗上焦病的实例,综合分析黄芩-栀子药对配伍相须为用的理论基础,以期拓展黄芩-栀子药对的临证运用范围,为药对的配伍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黄芩;栀子;药对;上焦病;清热   
      54
      |
      3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8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徐新宇,张婷,叶有骏,殷一红,崔云,王莉,钱鑫,吴骏
      2023, 30(3): 51-55.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10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疾病,由于其病因不明、症状复杂、病程迁延,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目前,立足脾胃后天之本濡养诸脏腑的生理特点,从脾胃虚衰角度来解释本病病因病机和指导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新方向。随着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脾胃和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被逐渐揭开,如肠道菌群在生理功能、致病因素、症状表现、病理状态以及药物调节方面与脾胃相似,慢性前列腺炎在病名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上均与脾虚密切相关,且肠道菌群可借助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来诱发慢性前列腺炎。基于三者的相互联系,故认为脾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诱发慢性前列腺炎,这不仅有益于解释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更可作为慢性前列腺炎从脾胃论治的科学支撑。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肠道菌群;脾胃;益生菌;植物多糖;病因学   
      41
      |
      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8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李柄邑,李晓玲,张燕洁,孙凤霞
      2023, 30(3): 56-60.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11
      摘要:本文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查阅历代文献,对与“木得桂则枯”的相关内容进行本草学考证,挑选出代表性内容,并结合现代医家临床实践与论述,总结桂枝与肉桂二者具有味甘辛善走窜的特点,辛金可制木盛,走窜可调达木郁,且二者平冲降逆之效也证明对气机逆乱有拨乱反正之功。桂枝与肉桂具有平肝、疏肝的“双向”调节作用,平肝抑肝同时兼有条畅之性,抑不全抑,恩威并施,为木脏所喜;疏肝同时兼有甘温之性,可以补益中土,一味便可疏肝健脾。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总结,对于扩大桂枝与肉桂临床应用范围,探索经典方剂配伍规律,精简临床处方用药,丰富肝系疾病药物的使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木得桂则枯;桂枝;肉桂;平肝;疏肝   
      41
      |
      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8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王若冲,云小雯,张亚雯,汪雪峰,张世豪,宋月晗
      2023, 30(3): 61-66.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12
      摘要:手诊纹路诊断法是观察手部纹路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是手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学界对此尚缺乏系统、充分的研究。本文对具代表性的手纹诊断法望小儿指纹法、手诊九宫八卦诊法、星丘学说诊法、皮肤纹理学等进行学术流派溯源与诊断特点探讨,并阐述各学说对手纹诊断法的理论影响,以期推动手诊法的继承与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关键词:手诊;小儿指纹;皮纹纹理学;九宫八卦;鱼际络脉;手相;望诊   
      40
      |
      6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9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王羽侬,王莹,郭丽媛,王家悦,李元文,张丰川
      2023, 30(3): 67-71.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2.06.013
      摘要:本文从邪火的不同方面阐述唇炎的病机和证治。中医诊治唇炎的基本病机为心、脾、胃积热,导致邪火上攻。本文基于唇炎病机特点及患者临床表现,提出唇炎邪火之源可分为壮火、相火、阴火,并从这三种邪火的角度出发阐述唇炎的相关病机:心脾积热,壮火上冲;阴虚血燥,相火妄动;脾胃亏虚,阴火上炎。同时,提出在临证中运用泻黄散或双解通圣散以清心脾、泻壮火;用清心莲子饮或三才封髓丹以滋气阴、化相火;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或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散阴火;以求达到祛除“邪火”之效。  
      关键词:唇炎;中医疗法;邪火;壮火;相火;阴火   
      95
      |
      6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46410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沈晓倩,连雅君,赵云帆,孙晓光
      2023, 30(3): 72-77.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14
      摘要:目的探讨叶天士辨治外邪之郁的特色。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法,筛选《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外邪之郁的医案,分析其理、法、方、药,总结叶天士治疗外邪之郁的特色。结果《临证指南医案》中外邪之郁医案总数为458则,其中占比较高的前三位依次为暑郁27.5%,湿郁占24.5%,火郁占22.9%。风郁常用辛散法;寒郁常用辛散温通法;暑郁以暑邪为重者,常用清热法,湿郁为重者,常用分散法;湿郁常用散法;燥郁常用辛凉甘润法;火郁常用透热养阴法。结论叶天士在治疗外邪之郁时,总以辛散、宣通,祛除外邪为主,同时注重体质,立足本病,辨证论治。  
      关键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外邪之郁;辛散;宣通   
      47
      |
      4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9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邱丽颖,王维广,杨婕,吴上斌,翟双庆,吴宇峰
      2023, 30(3): 78-82.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15
      摘要:作为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以重视固护脾胃见称于世。李氏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春夏之令”,为探讨其“行春夏之令”的具体内涵、用药特点及临床意义,本文梳理了李东垣“行春夏之令”的相关论述,最终得出李氏所言“春夏之令”,在人体对应谷气、胆气的上升及阳气的生发,其中阳气的生发为人体生理活动之根本,故其在治法上重视益气升阳,在用药上侧重于运用辛甘发散之品,李氏将益气升阳法用于治疗崩漏、泄泻等下陷性疾病及头痛、目疾等头面官窍疾病,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李东垣;春夏之令;脾胃理论;益气升阳   
      38
      |
      2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9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李傅尧,时晶,田金洲
      2023, 30(3): 83-87.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16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点为认知功能损害。中医典籍中虽无此病名,但早已有相关记载,具有丰富的理论源流及临床经验积累。现代相关研究也提出了补肾、化痰、活血等多种不同治法。但是对于AD这一动态进展的疾病,中医治疗策略也应“病证结合”,有针对性的动态分期辨治:从疾病本身特点看,AD本身核心病机为肾虚,早期显著、贯穿全程,中期因痰、瘀、火等实邪进展,晚期恶化于毒盛正衰;从个体化辨证施治角度看,除了运用脏腑辨证对整体分型辨治外,更可结合“五脏藏神”针对认知、精神、行为症状进行深度辨识。基于此,本文从“病证结合”角度提出AD中医诊治的四个层次:①补肾为基础,尽早启动、贯穿全程;②化痰、祛瘀、泻火、解毒固脱分期论治;③脏腑辨证,整体施治;④“五脏藏神”理论治脏以调神。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病证结合;肾虚;病机级联假说;五脏藏神;脏腑辨证   
      63
      |
      1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29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文献研究

    • 岳佳书,郝千莹,赫兰晔,贾小强
      2023, 30(3): 88-98.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17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方法寻找克罗恩病相关基因,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托里消毒散治疗克罗恩病的作用靶点与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克罗恩病的相关基因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 database)、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与人类遗传数据库(Gene card)获取,在TCMSP数据库与UniProt数据库确定托里消毒散组方成分的活性化合物和对应靶点,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实现疾病-复方调控网络构建,对疾病与托里消毒散复方交叉基因进行PPI网图构建并确定核心基因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功能分析和基因组的京都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来阐明发挥作用的生物功能与分子通路,对核心化合物成分与核心靶点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其结合能力。结果克罗恩病相关基因合并去重后共得到922个,中药复方相关活性化合物241个,经Durgbank校对得到123个复方相关基因,疾病-复方交叉基因共23个,网络药理学选取出的核心化合物是槲皮素、木犀草素、非瑟酮、山柰酚、甘草查尔酮A,PPI网图确定的核心基因靶点是ALB、IL6、ESR1、PPARG、VEGFA、EGFR。交叉基因的GO分析提示基因富集在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的调节、脂质储存的调节等方面,KEGG通路富集在多个癌症、TNF、NF-κB通路等;分子对接验证显示化合物配体与蛋白受体的结合能力良好。结论托里消毒散组方成分可能通过相关受体蛋白作用于多种癌症、TNF、NF-κB通路,来调节炎症、免疫机制控制克罗恩病的发展。  
      关键词:托里消毒散;克罗恩病;网络药理学;GEO数据挖掘;分子对接;可视化   
      47
      |
      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30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杨一点,赵玉清,张立平
      2023, 30(3): 99-107.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18
      摘要:目的挖掘葛根芩连汤的主治病证分布、药物加味规律及量效关系,为葛根芩连汤现代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对其主治病证、处方组成及剂量进行统计,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挖掘用药规律及量效关系。结果葛根芩连汤主治人群包括成人和小儿,主治病证主要为泄泻病、小儿泄泻、消渴病,给药方式主要包括口服和灌肠。成人内服时加味药物按频次高低依次为茯苓、白术、木香、白芍、陈皮等,成人灌肠时加味药物按频次高低依次为地榆、槐花、白芍、白术、败酱草等,小儿内服时加味药物按频次高低依次为茯苓、白术、苍术、车前子、六神曲等。用药大多随症加减,原方药物剂量以葛根10~15 g(小儿5~10 g),黄芩6~10 g(小儿3~6 g),黄连6~10 g(小儿3~6 g),甘草6~10 g(小儿2~6 g)常见。葛根芩连汤主治病证与药物剂量之间存在量效关系,治疗2型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肠炎时,葛根常用量分别为30 g、10~15 g、10~15 g,黄芩常用量分别为12~20 g、6~10 g、6~10 g,黄连常用量分别为6~10 g、6~10 g、6~10 g,甘草常用量分别为5~15 g、6~10 g、6 g。葛根芩连汤现代应用最多的比值为5∶3∶3∶2,2味药之间的比值不同可影响主治病证。结论葛根芩连汤用药规律及量效关系分析可为临床实践及进一步药理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量效关系;用药规律;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38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30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名老中医经验

    • 高宴梓,何慧玲,任正元,陶广正(指导)
      2023, 30(3): 108-112.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19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陶广正研究员辨治肿瘤的经验。陶老结合个人临证经验总结出中医治疗肿瘤的五大原则。其一,扶正祛邪为首要法则,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扶正与祛邪比例,保持动态平衡。其二,燮理阴阳为第二要务,使阴平阳秘,以平为期;同时发挥阳气对于正常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使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其三,调畅气血,调理脾胃,斡旋中焦,使气机升降出入得宜。其四,攻邪当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在精准辨证论治基础上守方续进,方能获得良效。其五,重视情志和饮食调养,二者亦是影响病情走向的重要因素。五法合参,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对于肿瘤的预防、治疗、调护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亦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借鉴。  
      关键词:肿瘤;名医经验;陶广正;首都国医名师   
      111
      |
      7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3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 杨文娟,戴安伟,邹玺,刘沈林(指导)
      2023, 30(3): 113-116.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3.020
      摘要: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因早期难以发现,多数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而中晚期胃癌治疗疗效不佳,易进展复发,生存时间短。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善治脾胃病,尤其对于中晚期胃癌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刘沈林教授认为中晚期胃癌患者多因正气不足,癌毒侵袭,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虚则血瘀,日久瘀毒互结所致。因此刘师提出中晚期胃癌病机为脾虚瘀毒,治疗以益气健脾、化瘀解毒为基本法则。另外,在遵循病机设立大法的基础上,临床辨治从脏腑辨证着手,与八纲辨证相结合,强调整体论治,注重药物性味归经,选药斟酌,用药精当,临床疗效显著。本文简介刘师临证辨治中晚期胃癌经验,以飨同道,并附验案1则以证之。  
      关键词:中晚期胃癌;名医经验;刘沈林   
      45
      |
      5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730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