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4

      COVID-19专题

    • 谷晓红
      2023, 30(4): 1-5.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01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感染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药在防治该病中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旨在基于《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详细论述该病病因病机与辨治原则。新冠感染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其病因具有综合性,新冠病毒是主要致病因素,而气候、季节等外界环境因素与个人体质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新冠感染以湿毒郁阻为核心病机,受气候地域、个人体质、治疗等因素影响,不同人群感邪后疾病发生、传变与预后特点往往不同。在辨病机时,应从病性、病所、病势、病期、病理角度综合分析。新冠感染诊疗应坚持“一病一方”与“一人一方”结合的基本策略,以及早治疗、重祛邪、顾正气、防传变的4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因病机;辨治原则;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诊疗方案   
      295
      |
      5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5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刘玉超,王玉光,郭建,刘清泉
      2023, 30(4): 6-11.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02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烈性传染病,具有发病快、传变迅速、易感性强、流行性等特点。刘清泉教授强调新冠病毒感染属温疫中的湿毒疫,病因为湿毒疫疠之气,可夹四时之气,或因地域不同、体质差异,有热化、寒化、燥化之不同。强调湿是特征、毒是根本,其核心病机是湿、毒、热、痰、瘀、虚。临床辨证论治包括分期论治、审因论治、截断扭转。针对核心病机变化分别采用祛湿、解毒、清热、通腑、增液、凉血、活血、补虚等法,并强调中西并重、优势互补,善用古方,创制新方,同时综合运用针灸与导引。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期论治;审证求因;截断扭转;除湿解毒   
      296
      |
      6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5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刘建平
      2023, 30(4): 12-16.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03
      摘要:在既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大流行的3年中,中医药从疫情初始便介入了对新冠感染的防控和临床救治,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总结了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新冠感染及其后遗症的临床科研证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紧急公共卫生流行事件下中医药研究的策略,力求为今后疫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参考。已有证据显示,中医药有助于预防新冠感染、降低密接者的转阳率、降低新冠感染患者的病毒载量;有助于改善新冠感染症状、缓解炎症、降低重症率、缩短转阴时间;有助于改善长新冠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提升肺功能。虽然中医药防治新冠感染的研究与成果发表不断增多,但其中包含大量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报告等低等级证据类型,仍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安慰剂对照、双盲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进一步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据;中医药   
      240
      |
      5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5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湛韬
      2023, 30(4): 17-20.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04
      摘要:医案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文献资料,是临证交流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今传统医案未形成严格的格式内容要求,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总结分析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笔者建议根据内容将中医医案分为引导性医案和结构化医案,对结构化医案的质量评价建议参照西医个案报告规范(如CARE清单)为主,并强调从疾病专业角度进一步讨论医案的价值。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案质量评价为例,与一般疾病相同,应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治医案进行分类,对于引导性医案,不进行报告质量评价,仅进行中医理法方药探讨。对于结构性医案,除基于CARE清单的标准进行评价外,还可从疾病管理角度讨论医案价值,应重视临床分型与危险因素的报告,重视中医干预单独效应的体现以及疗效表述的规范。  
      关键词:医案;报告质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258
      |
      3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5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李雪,王玉光,周继朴,刘萌,刘建,马家驹,郭亚丽
      2023, 30(4): 21-27.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05
      摘要:目的分析间质性肺疾病(ILD)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患者的中医症状、证候分布特点,并探究其病因病机。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69例2022年12月—2023年1月在我院门诊和病房诊断为新冠感染的ILD患者,收集门诊首诊或入院第一天的中医四诊信息、一般情况及西医临床资料。结果69例患者首发症状以肺卫症状多见,同时兼有脾系症状。69例患者共涉及23种症状。与轻、中型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患者中喘、胸闷、排便不爽、畏寒、恶风和痰中带血的比例较高(P<0.05);而头痛的比例较低(P<0.05)。69例患者中,舌质共3种,舌苔和脉象分别为6种。与轻型及中型患者相比,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中燥苔和细脉比例较高(P<0.05)。69例患者中有50例(72.5%)为虚实夹杂证,19例(27.5%)为实证。结合脏腑辨证,证候类型共计12个。与轻型和中型患者相比,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中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热入营血证和疫毒闭肺证比例较高(P<0.05),寒湿郁肺证的比例较低(P<0.05)。69例患者总体病位分布主要在肺和脾。与轻型和中型患者相比,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中病位在肾和营血分的比例较高(P<0.05)。结论新冠感染系感受疫疠之气所致,ILD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表现为湿毒为胜,病机涉及正虚(肺、脾、肾)和邪实(湿热邪毒)两部分,病程初起病位在肺卫,进展期以肺脾多见,重型和危重型累及肾及营血。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新型冠状病毒;症状;证候;病因病机   
      241
      |
      3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6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方辉,张宁,王玉光,郭亚丽,祝勇,刘建
      2023, 30(4): 28-33.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06
      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重症高危人群病例的症状及中医证候学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17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重症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症状、体征、合并症、既往用药史等。采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结果217例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高危患者中,合并心脑血管病者最多,共191例。呼吸系统表现中,咳嗽、咳痰、憋气和心胸症状出现频次较多。其他中医优势症状方面,周身感觉异常出现频次最多,占99.08%,消化系统症状多见腹胀、食欲减退,神志方面症状可见睡眠异常以及精神异常。二便方面以小便不利、便溏为主。舌色以淡红舌(33.18%)、淡白舌(30.41%)为主,淡暗舌(11.52%)少见;舌体可见胖大(20.28%)。舌苔主要有薄苔(31.80%)、腻苔(29.95%)、黄苔(28.57%)。脉象以滑脉(38.71%)、细脉(27.19%)、弱脉(25.81%)以及沉脉(24.42%)最为常见。中医证候方面,以肺脾气虚证最多(34.10%),其次是气阴两虚证(24.42%)和邪热郁肺证(17.51%)。结论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重症高危患者,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气,病因病机的关键在于虚,基本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痰凝、血瘀与外邪相杂,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要中医证候。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高危人群;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医证候特征   
      255
      |
      3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7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名老中医经验

    • 马小娜,何甜甜,孙新慧,张晨,罗伯茨宋泽,徐佳,王庆国
      2023, 30(4): 34-37.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07
      摘要:少阳为气血之枢,调节气血运行分布;少阳为经络之枢,调节阳气生发出入;少阳为脏腑之枢,调节气机升降运动。枢机不利致气虚血少、营卫失和,枢机不利致阳虚阴结、胞脉不通,枢机不利致脏腑失调、气机不畅,均为虚、积冷、结气等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因。王庆国教授认为妇人之病究其根本为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治疗当以调少阳之枢为要,调少阳之枢,首当调和营卫、重视生发阳气、强调肝脾同调,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柴胡剂治疗妇科月经病、带下病、杂病等疗效显著。  
      关键词:少阳为枢;妇科病;学术思想;名医经验;王庆国   
      35
      |
      3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6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王志淼,朱海燕,赵勇,梁晋普,孟伟,高瑜倩,张冬梅
      2023, 30(4): 38-41.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08
      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手段,但术后患者易出现胸痛等不适,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郭维琴教授对于PCI术后胸痛的诊治有独到见解,认为“毒”“瘀”“虚”是冠脉介入术后胸痛的关键病机,据此创新性地提出了分期防治的观点。治疗上以益气活血法贯穿始终,术后早期以清热解毒为主,中期重视活血化瘀,后期不忘补益正气,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胸痛;名医经验;郭维琴   
      15
      |
      4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6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临床研究

    • 贾蒙,韩世盛,王怡
      2023, 30(4): 42-48.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09
      摘要: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标实证辨证影响因素。方法对417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内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并行活检病理检查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相关性分析,分析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标实证与肾脏病理组织学病变和生化指标等35项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无标实证患者184例,标实证(含标实合并证)233例,水湿证患者156例,湿热证患者65例,血瘀证患者9例。以无标实证为对照,水湿证的辨证影响因素为:24 h尿蛋白定量(P<0.05),呈正相关;血红蛋白(P<0.05),呈负相关;血清白蛋白(P<0.05),呈负相关。湿热证的辨证影响因素为血清白蛋白(P<0.05),呈负相关。血瘀证的辨证影响因素为肾小球细胞增殖程度积分(P<0.05),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水湿证辨证影响因素为24 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湿热证辨证影响因素为血清白蛋白,血瘀证辨证影响因素为肾小球细胞增殖程度积分。  
      关键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证候;标实证;肾脏病理;生化指标   
      10
      |
      3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6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杨泽佩,胡凯文,丁治国,于梦芸,梁翠梅,杨文津,安超
      2023, 30(4): 49-52,61.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HFS患者20例,给予患者教育、穴位针刺(双侧)治疗3周。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的HFS疗效和分级、HFS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安全性。结果治疗3周后,20例中治愈2例,有效12例,总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70 %。HFS症状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麻木感、针刺感、感觉迟钝、烧灼感、疼痛感、红斑、脱屑、色素沉着、肿胀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EORTC QLQ-C30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疲倦、疼痛、食欲减退、总体生命质量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治疗HFS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手足综合征;针刺;治疗;肿瘤   
      24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8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思路与方法

    • 李昊霖,郭慕瑶,刘冬梅
      2023, 30(4): 53-57.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1
      摘要:“健脾磨积”理论起源于《金匮要略》,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属“积证”范畴,本病具有病程较久、缠绵难愈、本虚标实的特点,脾胃虚弱为本,痰瘀互结、毒损胃络为标。针对积证的发病规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病因病机及疾病特点,以“健脾磨积”理论为指导,运用健脾益气、养阴益胃、行气解郁、活血通络、化湿解毒之法,论治本病。  
      关键词:健脾磨积;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辨证论治   
      11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72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郑佩勳,赵欣,闫英
      2023, 30(4): 58-61.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2
      摘要: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主要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出现深静脉血液倒流至膝盖以下乃至踝部静脉的病理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静脉淤滞症状的病症。根据PDVI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水肿”范畴。从血脉辨证理论内涵、奇恒之腑脉、脉之营卫二气、脉内津血等方面阐释血脉辨证理论,PDVI基本病机为脉络气虚为本、湿瘀阻滞为标,以益气利湿、养血通脉作为治疗PDVI的基本治法。结合临床病案对PDVI的辨证治疗思路进行介绍。  
      关键词: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脉辨证;中医   
      14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7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赵欣然,杨婕,孙韬
      2023, 30(4): 62-65.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3
      摘要:近年来,临床肺结节检出量呈上升趋势,随访时间长、良恶性判断困难是肺结节临床治疗中的难点。肝肺相关理论是藏象学说中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肝肺生理联系紧密、病理相互影响,二者在气机升降、气血运行方面互相影响、协同作用。中医古籍并无肺结节之说,根据其病变有形之特点及病情发展规律等,将其归属于“肺积”范畴,肝气郁滞、肺气受损致肝肺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是肺结节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肺结节病灶本身的治疗,以疏肝理肺、调畅气机为主,辅以针对肺积的软坚散结、化瘀解毒、扶正祛邪等法。针对肺结节临床症状的治疗,尤需注意宣畅肺气、疏理肝气,恢复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平衡,使全身气血运行畅达,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结合临床验案对从肝肺相关理论治疗肺结节进行介绍。  
      关键词:肺结节;肝肺相关;病因病机;中医   
      27
      |
      1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7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刘孟楠,陈铭泰,董丽,罗钢,刘平,杨思进
      2023, 30(4): 66-68,83.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4
      摘要: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中西医均认为本病存在“不通”的情况。玄府是人体气液流通最为微观的通道结构,心玄府通畅则心可行使“君主之职”。胸痹为病,属心络不通所致,从微观而言即“心玄闭塞”,保持“心玄”通畅,则心脏气机运转正常。风药可开通玄府,在外开泄腠理,在内通达脏腑。风药在治疗胸痹实证方面,可理气开玄、化瘀开玄、辛温开玄、祛痰开玄。  
      关键词:心玄府;风药开玄;胸痹   
      9
      |
      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8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杨洋,张平,魏玮
      2023, 30(4): 69-74.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5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慢性疾病及癌前疾病,黏膜萎缩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是胃癌前病变。肠型胃癌是有着明确演化阶段的“炎-癌转化”过程。胃“炎-癌转化”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呈现的动态、可逆的特点为抑制病情进展提供了特殊机会。胃癌前状态的主要干预手段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及药物治疗。CAG的干预应是一个综合但又个性化的慢病管理过程。在规范的疾病管理中,每个环节均需体现中医特色,在“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分层次管理。未病先防是疾病管理的第一层次,主要针对无症状人群或疾病缓解期症状消失的人群。既病防变是疾病管理的第二层次,也是关键层次,需严格控制胃癌高危因素和定期监测病情。最后为愈后防复。对于胃“炎-癌转化”慢病管理的获益评价要着眼于全程、着眼于远期、着眼于患者,全面阐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学;中医药干预;慢性管理   
      13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8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理论探讨

    • 肖青,崔霞
      2023, 30(4): 75-79.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6
      摘要:《伤寒论》首次提到“津液自和”,即身体自汗出、小便利,是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基础,也是身体抵御和祛除邪气的重要条件。广义的津液是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总称,津液在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中有重要作用。津液失和包括津液量的异常、津液蒸腾气化和运行输布异常。伤寒、温病、瘟疫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外感热病,三者虽为不同辨证体系,但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小儿代谢快,对津液需求多,津液易失调,故小儿外感热病较之成人更易出现津液失和,临证治疗可解表宣透、清热生津、畅达气机以实现津液自和、邪去正安。通过“津液自和”治疗外感热病,具体包括:辛温解表、汗而发之,辛凉解表、以汗达邪,清泻(透)里热、养阴生津以及祛湿退热、畅达气机。  
      关键词:津液自和;小儿外感热病;伤寒论;温病;湿热   
      12
      |
      2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8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王瑾琨,曹康迪,刘喜明
      2023, 30(4): 80-83.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7
      摘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以代谢亢进和机体兴奋性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形气神与甲亢的病因病机密不可分,心神动乱是甲亢的内在因素,气机失司是发病的根本因素,痰挟瘀血是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治疗甲亢应兼顾安神、调气、化形,安神注重心与肝的调养,调气宜重视肝的气机疏泄,化形则内外同治祛瘀化痰。  
      关键词:形气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机;治疗   
      13
      |
      1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8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王楚伊赢,曹莹,陈璐,李晓斌,王文萍
      2023, 30(4): 84-87.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8
      摘要:宫颈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医学认为宫颈HR-HPV感染多属湿热,宫颈癌属本虚标实之证,正气虚弱、冲任失调为本,湿热瘀毒凝结为标。西医学认为病毒负荷量增加、免疫功能紊乱、阴道局部微环境改变均可能增加HR-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进展风险。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进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临床以湿热证、痰湿证最为常见,清热祛湿是基本的治疗原则,可通过降低机体病毒负荷量、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等途径,促进HR-HPV转阴、改善临床症状,进而预防CIN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宫颈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清热祛湿;治疗机制   
      13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8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张春光,黄金昶,万宇翔,连岩岩,王惠,杨昊霖,何梦阳,张善辉,李丽玲,徐竞男,张巧丽
      2023, 30(4): 88-90,94.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19
      摘要:会阴穴是任脉的起始穴,同时也是任脉与冲脉、督脉的交会穴,因穴位部位较为隐秘,临床应用并不广泛。笔者通过查阅古籍,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会阴穴具有补阴、养血、疏肝、降逆、调冲任的功效。结合临床病案对会阴穴的上述功效进行阐述。  
      关键词:会阴穴;临床应用;一源三歧   
      14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9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赵赫群,谢连娣
      2023, 30(4): 91-94.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20
      摘要:“肌肤甲错”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中“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通常被认为是体内有瘀血的一种外候。临床实践发现“肌肤甲错”并非只见于瘀血证患者,仅凭这一症状就轻易诊断,并在治疗时一味选用活血化瘀法显得过于片面。“肌肤甲错”亦可见于黄汗、肠痈、肺痈、溢饮,以及热结中焦之证等。其病机本质为气血失荣或津液失润。通过活血化瘀、益气除湿、消痈排脓、清泻热结、解表散饮等不同治法,最终使气血运行通畅、津液输布正常,则气血津液得以荣养肌肤,“肌肤甲错”自愈。  
      关键词:肌肤甲错;瘀血;中医典籍;气血津液   
      12
      |
      1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9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轩振,王鹏,郜峦
      2023, 30(4): 95-98.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21
      摘要:《敬修堂医源经旨》为明代医家余世用所著,为医论医话类著作。余氏治疗脾胃病颇具特色。谨守病机,重视痰血,实证重痰湿、虚证重血虚。选方平和,注重实用,善用单方,药简力专;善用运气,指导用药;药重温补,补而不滞;善用反佐,平和药性。内外同治,重视服法。注重脉诊,脉证合参。通过对余氏论治脾胃病的特色进行探析,以期对临床治疗脾胃病和余氏学术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敬修堂医源经旨》;余世用;学术思想;脾胃病   
      8
      |
      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8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中医临床基础研究

    • 耿韦华,楼姣英,王莹,余碧波
      2023, 30(4): 99-106.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22
      摘要:目的基于细胞凋亡及免疫调控探讨清毒栓体内外抗宫颈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细胞实验:将宫颈癌SiHa细胞分为5%、10%、15%、20%空白血清组;5%、10%、15%、20%含药血清组,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血清对SiHa细胞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5%含药血清处理SiHa细胞72 h后,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情况。(2)动物实验:构建宫颈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宫颈癌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灌胃)、清毒栓低剂量组(14.4 g/kg中药灌胃)、清毒栓高剂量组(28.8 g/kg中药灌胃),每组6只,连续给药28 d,记录并计算瘤体积和体质量。分别用Ki67法和Tunel法检测3组小鼠癌组织增殖、凋亡,并用流式检测3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亚型表达。结果细胞实验表明含药血清可以抑制SiHa细胞活性,其中15%和20%含药血清处理72 h时,抑制作用最强烈,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15%空白血清组相比,15%含药血清组凋亡细胞增多;15%含药血清增加G0/G1期细胞,减少S期和G2/M期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物实验表明相较于宫颈癌对照组,清毒栓组癌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比例降低、Tunel阳性细胞比例增加,且高剂量组降低或增加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较于宫颈癌对照组,清毒栓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Th1、Th17细胞比例增加,Th2、Treg细胞比例降低,Th1/Th2、Th17/Treg比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毒栓抑制SiHa细胞活性的最佳剂量是15%的含药血清,作用72 h。清毒栓可能是通过促进癌细胞凋亡,或通过免疫微环境,调控Th2向Th1漂移,抑制Treg细胞,解除免疫抑制,从而实现抑制宫颈癌。  
      关键词:清毒栓;宫颈癌;凋亡;Th1/Th2;Th17/Treg   
      15
      |
      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9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叙事医学

    • 韩佳桐,郭琦,王昊,赵晶晶,王睿琼,杨茜,王子旭,杜渐,杨秋莉
      2023, 30(4): 107-111.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23
      摘要:中医医务人员职业要求高、工作压力与情绪消耗大,容易引发共情疲劳、职业倦怠。对此,叙事医学关注到中医医务人员的表达空间和共情能力培养需求,研究者在中医医院中进行叙事实践,创造了医护之间、医务人员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空间。通过讲出自己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医务人员更理解自身角色、明确医患沟通重点、提升共情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这有助于目前医疗环境走向更加灵活和人文化的医患共同建设的现代医学模式,提供涵盖个人、职场、社会层面的全面职业支持。  
      关键词:叙事医学;工作压力;共情疲劳;职业倦怠   
      26
      |
      1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9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个案报道

    • 张新宁,陈志刚,蔡英丽,李楠楠,任珊,陈路,康盛华
      2023, 30(4): 112-116.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3.04.024
      摘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是一种主要累及脑实质、脊髓和软脑膜的中小血管的重度免疫炎性疾病,因该病的罕见性和异质性,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策略。本例PACNS患者在使用激素冲击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后,病情仍持续进展,笔者临证以祛邪扶正为总法,审标本、分主次,以痰、热为主要病邪要素,结合邪实向本虚演变的核心病机变化,先予清热豁痰开窍以祛邪,待患者病势渐缓,又予培元补虚之品加强扶正固本之力。使用中医药祛邪扶正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症状逐渐好转,取得良效,为中医药治疗PACNS提供思路。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中医;祛邪扶正   
      23
      |
      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159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0